最後更新日期:2020年06月13日
這是一本不用花錢、不用忌口就能瘦的書。
「飲食」飲食,先飲後食。
先改變飲食態度,就能改變你的體重。
改變飲食態度不是要你只吃這個不能吃那個,所以不用忌口
因為市面上書局都買不到這本書,所以當然也花不到你的錢(?)
因為買不到,所以小編遇到這本書是多虧市立圖書館的給力對,就是我用「借」的
作者也有說明了這本書為何買不到,及到底哪裡買的到

以下小編就稍微整理出幾個重點
Table of Contents
吃東西的態度
1吃任何東西時,一定要專心
不要講話,不要想事情,不要看電視,不要開車
反正不要一心二用,專心吃你眼前的食物就好。
不專心吃,身體記得不到所吃入的食物應有的能量,對於攝取量也一定會過量!
*如果事情真的很重要怎麼辦?
那就做完再吃
進食的先後順序
剛剛提到飲食,顧名思義就是先飲後食
「飲」
例如:
- 湯
- 茶
- 水
- 飲料
簡單講就是不用「咬」的食物。
「食」
再吃其他需要牙齒咬的食物
例如:
- 菜
- 肉
- 飯
- 蛋
這邊就不再分順序
只分為需要咬跟不需要咬就行
我們把腸胃道比喻成一條崎嶇蜿蜒的小巷,因為路很小條所以無法超車。
水就是機車
湯是小客車
肉是大卡車
先喝再吃
就是先讓機車先行,再換小客車,最後是大卡車。
這樣才不會塞住。
若是先吃再喝
就變成卡車先過,再換小客車,最後是機車。
想當然的結果就是”塞車”
食物塞在消化道太長的時間就會開始變質,也就是說在身體將養份吸收之前養份就已經變質,這樣對身體是好的嗎?
吃東西時,以每一口只吃一種為原則
例如:一口飯咬完吞下後再一口豬排,不要一次吃兩種
但如果是複雜型(?)
像是:漢堡、水餃、三明治
就直接吃了吧,還樣再分也太辛苦
記住吃完飯後,不要再讓任何湯水下肚
剛剛說過吃飯前先喝湯,所以吃完飯就不需要再喝湯了
要喝水最好等飯後1個小時後再喝
若是覺得口渴,先漱口就好
如需飯後吃藥怎麼辦?
以能夠將藥順利吞到肚裡的水量即可。
吞完後就不要再喝了。
水果要在兩餐中間吃
當感覺不餓時就應該停止進食。
當出現飽足的感覺,表示吃的食物已過量。
正視三餐
早餐
俗話說
【早餐吃得好,午餐吃得飽,晚餐吃得少】
這個「好」要好到什麼程度呢?
三餐中,如果將能量的攝取按照比例來分的話就是
早:中:晚=3:2:1
也就是說早餐是一整天活力的來源
但切忌早餐千萬不能吃冰食
不管是冰奶茶、冰咖啡、冰水果、冰豆漿
午餐
如果總覺得在下午常常昏昏欲睡,或覺得整個人坐立難安
又或是覺得胃部鼓脹,腸道不順。
大概十之八九都是午餐惹的禍
不是吃了什麼不該吃的。
是你吃錯方法了!
回想一下你的午餐時光
是跟著同事一起擠到附近的店家
心情緊張地找位子?
心煩氣躁的點餐?
或是情緒緊繃地等待食物?
最後終於在擾亂不堪的氣氛中把食物塞進肚子。
當中還要拉長耳朵聽同事在講什麼,然後在自己調高嗓子回話。
而話題總是離不開公事、八卦。
這樣的用餐環境都不知道自己在吃什麼還把自己搞得超累…
中餐時間應該要讓腦細幫胞盡可能的休息,思緒盡可能的沉澱。
所以吃飯時應該越安靜越好。
晚餐
基本上來說,晚上8點過後的進食都算是消夜
所以晚餐盡量在6-7點前後吃。
只要晚餐正常進食,加上晚上活動少。
理論上來說到入睡前應該都不會感到肚子餓。
大部分的飢餓感是來自於胃部神經的作怪,或是身體早就習慣這時間點進食。(所以就叫一下來刷存在感)
水果怎麼吃
「飯後吃水果」在東方人的飲食習慣裡,已經成了一種固定模式。
但飯後吃水果是正確的嗎?
回想一下剛剛提到的小巷
在大卡車後面在塞一輛小客車的結果是?
事實上,飯後水果是一個錯誤。
非但無法促進消化,反而還會造成發胖的原因。
那水果到底要在什麼時候吃?
嚴格來說是「飯後兩三個小時」或是「飯前一小時」
簡單來說就是”兩餐之間”
沒事多喝水。多喝水沒事??
80%的肥胖都是喝水造成的
大家都覺得多喝水才會有益身體健康
有沒有想過這可能只是廠商的行銷說詞?
就像是有薄荷味跟會起泡泡的牙膏才會讓我們有刷乾淨的錯覺?
現在80%的肥胖都聚集在下半身,尤其是腹部。
但許多人都對這件是束手無策?
原因是我們都找錯敵人了。
一般認為聚集在下半身的是「脂肪」,於是對脂肪窮追猛打。
但其實下半身的肥胖80%是「積水」
所以都在打一場沒有敵人的戰爭,難怪贏不了。
喝牛奶會…
喝牛奶可以補充鈣質,降低骨質疏鬆症的風險?
答案是:錯!
但小編知道這又跟我們一般大眾的認知不同
所以在這邊就長話短說。
每一種動物所分泌的乳汁成分都不同,
以牛奶為例
牛奶中的「酪蛋白」成分,就足足比人乳高出三倍。
牛奶中的酪蛋白可以幫助小牛快速長高長大
人類的體型跟牛自然是無法相比的,而牛又有四個胃可以消化
因此牛奶對人類來說其實不是個好選擇。
總而言之,
牛奶是牛吃的,不是給人類的。
同理,羊奶是給羊寶寶吃的。
健康的定義
健康的定義不只是沒有生病而已。
健康應該表示
”身體各項機能的狀況良好,且充滿活力”
畢竟「能維持健康,長壽才有意義」
總結
小編不敢說這套飲食理論就是真理,
畢竟現在市面上有充斥著各種專家醫生推薦的飲食療法
像是
*生酮飲食
*間歇性斷食
*低GI飲食 …等
沒有最好的飲食習慣,只有最適合自己的。
像小編前幾年會盡力讓自己朝著這套理論去走
但這幾年其實也都偏向間歇性斷食(因為實行上就簡單很多 XD)但是當中的 20/4法則就跟本篇飲食法
吃不吃早餐有很大的衝突,所以小編分享這篇
只是希望大機能找到自己認同且適合自身的方式去做
如果文章對你有幫助的話
也在下方幫小編拍5下手吧~~~ 人´∀`)
讓小編知道你喜歡這類文章
才能繼續寫出這類型的文章唷~
(若還不能按的話,先點進去免費註冊完就可以拍了唷~)
喜歡的話也可以按 Ctrl+D收藏~
再把這篇文章分享給你身邊需要的朋友吧~
我是阿鹹
我在「鹹式生活」
與你分享關於投資理財 自我成長的生活大小事
想追蹤更多第一手消息歡迎追蹤我的IG